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邻居或者同事,他们为人刻薄,说话尖酸,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,只知道自己像机关枪一样的突突地输出。说完了,还会故作惊讶地安慰你,“我这人就这样,刀子嘴豆腐心,你别往心里去,这一切都是为你好!”你看,拿刀砍伤了你,还是对你好。然而,刀子嘴下面真的藏着豆腐心吗?
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力量,在春秋战国时期,那些横行诸国的纵横家和雄辩士们,用一张嘴就能带来和平或者战争,显然语言的力量不可小觑。它有时候胜过千军万马。因此语言带来的伤害可能比一巴掌带来的伤害还大还持久。因为身体的疼痛会很快忘记,肌体本身的修复能力,能将受伤的地方修复,但是心灵精神所受的伤害可能会伴随一生。这就是我们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原生家庭问题。
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主要是精神伤害,这些伤害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。受伤的心灵所带来的压力和阴影会伴随一生,它会影响你的工作、爱情、婚姻和家庭。因此,语言和身体的暴力相比,语言更可怕。
而那位只知道一吐为快的“豆腐心”的人,却根本不知道他的语言带来的伤害会是什么感觉。因此,我们必须纠正一个概念,那就是刀子嘴下面不是豆腐心,它同样是一个刀子心。因为你的语言伤害了别人,这种伤害是豆腐心无法弥补的,是豆腐心无法宽慰的。
箴言说“你要保守你心,胜过保守一切(或译:你要切切保守你心),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。你要除掉邪僻的口,弃绝乖谬的嘴。你的眼目要向前正看;你的眼睛(原文是皮)当向前直观。”因此,我们应该保守自己心灵,心灵善良之外,我们还要有一个与善良心灵相匹配的行为。
这让我们想起另一个故事。一个朋友名牌大学毕业,自认为满身才华,因此性格放荡不羁。接到一个大公司的面试通知,他就着一身篮球服去面试了。我告诉他你这是面试,起码换个正装,让人知道你的态度。他仍然我行我素。结果可想而知,在门口就被保安拦了下来。回来还抱怨人家不识人才。其实人家只是一个招聘,老板又不是他爸,他们没必要也没有义务,要拿着一个放大镜扫描仪,通过破烂不堪的外表寻找你内心的发光点。换句话说,没人有义务通过你的外表来揣度你的内心。在别人眼里,你的外表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你内心的表现。
因此,当语言伤害了别人,伤害了就是伤害了,就不要再拿豆腐心和为你好这些理由搪塞了。因为别人看到的是你的行为,感受到的是你的伤害,而不是你的豆腐心。当你的语言说出口的时候,就像一把刀子出鞘一样,刺伤了别人,就无法收回了。
你的“豆腐心”深藏隐秘之处,别人看的永远是你的外在行为。这告诉我们,基督徒你向世人展示的福音,永远是你的行为,永远是那些别人能看到的部分。就像一座冰山一样,人们看到的永远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,而水下的部分却是隐藏的。这就意味着,我们自己感受到福音的美好是没用的,如果我们不把这种福音的美好活出来,行出来,别人永远看不到那隐藏在深处的“好消息”。
因此,基督徒自身就是行走的福音。现在社会上对基督教的普遍印象,就是周日聚会,饭前祷告,吃圣餐等等。因此,基督教在社会上的影响,宗教大于福音。人们谈到基督教往往是一些宗教行为,读经祷告聚会与传教。其它的社会性特点很少被议论。基督教既没有文学方面惹人关注和谈论的地方,在慈善和职业文化方面也鲜有耳闻。
既然基督教给人展示的是宗教方面的特点,那么世人就会认为基督教的福音就是宗教的仪式。而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分,也不过是宗教仪式的不同罢了。既然我们展示的只是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宗教仪式,那么福音也就不会被大家关注。
因为我们热心地发展信徒,在公交车上在大广场发福音单张,宣讲耶稣拯救人的信息,因此世人能感受到基督徒的宗教热情,却感受不到福音深处的“好消息”。
尽管行为热切,但是却不是福音的热度。因此,我们不能埋怨世人不了解基督教。那是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向他们展示真正的福音。
我们的行为没有展示福音,我们的行为没有见证福音,那么是不是说明我们内心就没有福音呢?显然这一点无可否认,也没什么争议,当我们的行为展示的是宗教的时候,我们的心里哪里还有福音呢?因为“一生的果效从心灵发出”,行为是心灵的果效,既然我们展示的只是宗教仪式和禁忌,那么我们内心显然没有福音。我们如果认为福音是世界的“好消息”,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告诉众人。如果福音改变了我们生命,让我们变得更强大,更善良,更独立,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行出来。
人们没有理由去费尽心思地挖掘你行为背后的“善良”。你的行为是善良的,那么他也能感受到你善良的内心,你的行为伤害了他,那么他感受到的可能就不是你内心中的善良。因此,福音怎样被大家接受,显然与我们怎样展示的福音有关。人们知道和认识的福音,永远是我们展示出来的。这就是耶稣说的“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,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。”众人怎么能看到这“彼此相爱的心”,然后才能判断出是基督徒的门徒呢?显然是行为!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